首页--行业电子期刊--正文
 

PPP模式与会计服务

发布日期: 2019-08-02

 

李彦宏

2013年PPP模式列入国家战略以来,已经6年的爆发式增长,截至2019.5月已累计入库项目9000项,投额13.6万亿元;累计落地项目5740项,落地投资额8.8万亿元,落地率63.8%;开工项目3426项,开工投资额5.1万亿元,开之率59.7%。PPP模式的推广对会计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。

一、PPP模式是体制新创新。改革开放后引进BOT模式,2014年统一在PPP模式之下。PPP是“Public-Private Partnerships”的缩写,直译为“公私合作伙伴关系”,“公”即公共部门,“私”即私营机构或社会资本方。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领域,通常组建一个由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特别项目公司,或社会资本独立组建项目公司,政府部门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中来,并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项目公司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(一般是10-30年),允许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而取得相关利益作为回报。特许经营期满后,移交给政府项目的全部设施。长期合作、风险分担 、利益共享是他的主要特征。它既是一种契约、组织形式和投融资模式,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。

二、PPP模式是资本新投向。PPP项目自2013年列入党的十八届全会决议以来,三个原因促成PPP模式是未来资本新投向:一是政府的职能使然,现代政府有两项基本职能,建立和维护公平的市场体系、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。2014年之前,公共产品和服务垄断在政府和国企手中,供结方式单一,形成了公共产品和服务城乡、区域、种类的不充分不平衡,2014年之后向社会开放,国企、民企、三资企业、外国资本均可投资,以弥补不充分不平衡短板。二是城镇化建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。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需求,未来5亿人口的城镇化按每人10万元公共产品和服务配套,约需5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。三是预算法的约束,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负债功能加上紧箍咒,土地改革使土地财政难以为继,政府投资公共产品和服务受自身财力和发债规模限制,PPP模式成为另一个强力抓手。

三、PPP模式是会计服务新领域。会计的本质是为资本服务,会计人员和会计服务机构介入PPP模式,既是对传统会计服务的挑战,又是会计服务转型的机会。PPP模式涉及投资、金融、工程、风险、法律、财政、财会、税务、公共产品和服务等众多领域,对会计服务所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要求。除了传统的财税、审计及资产评估服务之外,衍生的其他服务还有:风险识别分配及风险承担支出测算、物有所值评价及持续评价、财政承受能力评价、实施方案编制、政府采购与投标财务辅助决策、合同财务谈判、持续绩效评价与中期评估、风险再分配与合同再谈判财务支持、合同终止财务补偿测算与谈判支持等。会计人员及会计服务机构应狠补恶补政策法规、专业知识,持续提升专业胜任能力,形成全产业链服务思维、全过程服务思维和综合服务思维模式,紧抓PPP模式发展新机遇,创新会计服务新领域。

 

关闭

Copyright© 山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版权所有 晋ICP备13007560号

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640号

违规举报电话:0351-5639353
建议分辨率1024X768,IE6.0以上浏览器,将获得最佳效果。